《流俗地》是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盲女银霞的人生为主线,讲述马来西亚怡保小城里的市井风俗,浮世百态,描绘出马来西亚华人世界普通民众的流俗众生相。小说娓娓述说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马来西亚社会的命运,以作家特有的温情关注马来西亚华人,特别是女性群体,其中既有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也有蓬勃向上的坚韧。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小说主人公银霞生来是盲女,她聪慧、敏感,亦懂得洞察人心。儿时的银霞交到了两个最好的玩伴,一个叫细辉,一个叫拉祖。银霞既愿意在家编织箩筐,也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她学象棋、上盲校,在生来的困顿里劈开了一片天。在盲校里,她学会用盲文写信,也拥有了炙热的爱情,一切看似向着美好的方向,殊不知黑暗已经降临。那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里载浮载沉,薄凉活着,无声老去。他们冷眼、坎坷、孤寂、拥有短暂欢乐,却都像电光石火,刹那间便走到时间尽头,看俗世的风吹透灼热的仓皇人生。
《流俗地》以盲女古银霞为中心,记载了她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并在其中穿插讲述了细辉一家以及马票嫂、拉祖等人的命运沉浮。相较于对马华男性寥寥数笔的书写,黎紫书在《流俗地》中对马华女性的描绘无疑浓墨重彩。黎紫书立足女性视角,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众个性鲜明、性格饱满的马华女性群像,讲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书写她们的困境与成长,颂扬韧而不折的女性力量,不仅为底层马华女性造像,也引领读者思索底层马华女性的命运走向。
小说中马华女性的成长首先体现为追求经济独立。第一代马华女性邱氏两段婚姻失败后,用五十元买下一块地皮,草草盖了间屋子,靠着过人意志和劳力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第二代马华女性在琐碎的家事外也尝试各谋生计,尤以银霞之母梁金妹最为励志。梁金妹下定决心买房后发奋挣钱,在家当炉,为新旧街场几家茶室制作她家传的菜粄和芋头糕,每周七日无休,凭着这份克勤克俭的精神终于买下一间排屋。第三代银霞在去电台工作前,每天坐在客厅里编织网兜,做接线员后更是每天充满期待地出门工作,在电话召车极盛时期她不在意加班到晚上,电台日渐没落后她仍坚守岗位甚至年假也极少休息。第四代春分,未婚产女后出外工作挣钱以养活孩子。
《流俗地》中马华女性的成长还表现为克服自我贬抑,建构起主体意识,尤其体现在她们对待贞节观的态度上。封建社会中“贞节”是束缚和压迫女性的道德观念。“流俗地”上的马华女性便以勇气逐渐打破了贞节观的枷锁。银霞曾到盲人院学习,不幸的是被人强奸并怀孕。银霞虽然曾为被侵犯和堕胎困扰,但她不像在组屋跳楼、一尸两命的女人,而是进入职场开启新生。她认为被侵犯罪不在我,甚至对顾老师讲出这段过往。蕙兰的女儿春分与人私奔并怀孕后,蕙兰面对女儿的未婚怀孕则更为坦然,她想方设法帮女儿渡过难关,在女儿生育后通知亲戚们母女平安。从梁金妹“被欺侮要不得”,到银霞视被侵犯罪不在我,再到蕙兰将女儿未婚生女视作喜讯通知亲戚们,她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贞节观带来的束缚,建构起主体意识和强大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