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牛虻》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作者: 时间:2025-08-12 点击数:

《牛虻》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

小说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故事始于意大利四分五裂时,巨商勃尔顿家被搜查。其小少爷亚瑟,出身显赫,教父是大主教蒙泰尼里。18岁的亚瑟因琼玛加入青年意大利党,却因幼稚常格格不入。一次,他因琼玛与他人亲密而愤怒,还向神父卡尔狄泄露机密,致革命党遭重创,被认作叛徒。又得知自己是蒙泰尼里私生子,亚瑟崩溃投湖。13年后,已成为革命作家“牛虻”的亚瑟归来。他曾偷渡南美,历经炼狱,做过苦力、杂役等,受尽苦难却涅磐重生。牛虻积极投身革命,撰文、演讲、运军火。牛虻将教皇势力视为头号劲敌,行动前夕,升任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打乱其计划,随后他被捕。蒙泰尼里劝他放弃,遭拒。最终,牛虻在刑场高呼口号赴死。他虽死,却激励无数后继者。生活苦难重重,却能磨炼意志、铸就灵魂,所有痛苦皆为成长的契机。

蒙塔内利与亚瑟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其实质即蒙塔内利所代表的基督教伦理与亚瑟所代表的人性伦理之间的抗衡。宗教与道德,信仰与理性,二者之间原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但囿于当时的政治与历史背景,这场基督教伦理与人性伦理之争又无可避免地披上了政治的外衣。父亲蒙塔内利醉心于宗教信仰,在无意中成为教皇统治的代言人,与儿子亚瑟即牛虻所参与的革命阵营截然对立。无论是单纯的伦理之争,还是革命背景下的政治斗争,蒙塔内利和亚瑟这对父子都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除非一方做出原则上的妥协,否则两人永远无法跨越屏障处于同一战线和平相处。当宗教信仰被当局者操控沦为政治工具,它与人性伦理中的道德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现代性社会道德理性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从人类的历史与经验中,庄重地寻求人的存在意义与终极目的性,寻求道德的神圣性,寻求信仰。”伏尼契通过小说革命背景下的宗教与伦理书写,深入浅出地反映了意大利教会统治的黑暗现实、革命人士反教会的英勇斗争,以及意大利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并启示后人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与人性伦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艺术结构上,作者采取了以主人公牛虻一生的革命活动为线索,单一的发展,适当地插入回忆叙述的写法,形象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现实。小说对年轻、幼稚、天真的亚瑟,变成成熟、坚强无畏的牛虻,包括在南美洲生活的十三年,采取了略写的办法,仅仅由旁人议论和牛虻自己向琼玛及蒙泰尼里诉说中反映出来。这样,使作品情节结构显得紧凑、集中,故事性强,同时,也使这部小说显得简练、明快。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牛虻与蒙泰尼里这样一对人物的特殊关系。他们是父子,可又站在互相敌对的营垒之中,他们之间相互的爱是深的,但他们各自对自己的信仰又是那样坚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又是那样忠诚。这样,就构成了小说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使作品的矛盾冲突显得特别鲜明、尖锐。牛虻的坚初不拔的革命意志,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服从革命利益、勇于献身的高尚品格,都是在这一系列尖锐、鲜明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把人物简单化,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这一对主要人物放在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去行动,显现其性格,因而特别感人。
再次,长篇小说《牛虻》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不是采取脸谱化或漫画式地去刻画人物,而是真实地、细致地、按照客观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深入描绘,揭露其反动本质,因而写得特别深刻。例如,蒙泰尼里主教的阴险狡猾、残酷反动的本质并不是作者故意夸大、渲染、丑化其外貌,将其写成怪诞的形象来揭露的。而是真实地、细致地、客观地描写其忠诚于教会的事业,为了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他竟然亲自杀死了自己唯一的爱子,并妄图让别人同意这种处决办法,以卸脱自己的罪责。同样,对于卡尔狄神父,作者也并没有从外貌上加以丑化,仅仅客观地描写了他诱使天真幼稚的亚瑟说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使亚瑟、波拉以及另一些同志被捕,揭露出其反动本质。这样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极富于感染力。

牛虻之所以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仍然保持着它的阅读新鲜感和多样性的解读意义,正是因为她所提供的牛虻是一个在成长中不断地进行着人格变化和重组的牛虻。他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这种冲突与矛盾的整合才使得牛虻的人格呈现出丰富多变又完整统一的复杂特征,也正是牛虻人格特征的这种动态特性才使得小说充满张力和变化。

“牛虻”一词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和文学原型。为何选择这样一种看似嗡嗡讨厌的蝇虫作为主人公的名字?说法有二:
一是神话寓意,在牛虻被处决,牛虻留给女友琼玛的小诗正是解开“牛虻之谜”的钥匙。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王宙斯爱上河神之女伊俄,由于惧怕天后赫拉的报复,便将美女伊俄化身为一只白牛放逐于天河之滨。嫉妒成性的天后派出一只牛虻去攻击牛犊,使她颠沛流离,奔跑过半个世界。最后受尽磨难的伊俄来到非洲埃及,才恢复了人形。天后指派的“牛虻”无疑充满着“嫉妒与复仇”的意味,这暗合了小说的主旨以及故事发展过程。

二是哲学寓意,“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是一位著名的街头演说家,他擅长激发出人们自身所蕴含的知错和纠错能力,即理性。这无疑对当时的雅典统治者构成了一种实际的威胁。于是,当局以“亵渎神和毒害青年”两项罪名,将这位七十岁高龄的麻烦制造者送上法庭。面对五百人庭,苏格拉底发表了最后的申辩。他说,如今,雅典如昏睡中的骏马,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当然,雅典这匹“昏睡中的骏马”既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谅苏格拉底这只奋不顾身、充满智慧的“牛虻”。雅典人最终判处他死刑。这也隐喻着主人公的悲剧。

《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一直默默无闻。但在中国自1953年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册,是当年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之一,与《简·爱》和《红与黑》并列成为当时最轰动中国的三大外国经典文学名著。文学作品在本国籍籍无名反而在国外一举成名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原因之一与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有关,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版权所有: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