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作者: 时间:2025-10-28 点击数: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创作的抒情散文。此文从故都“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个方面的景物,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渗透着作者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清丽、流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多角度表现“秋味”,景物描写饱含深情。

郁达夫于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伤秋、咏秋中,走出了一条写凋零之秋、凄凉之秋,却又充盈着使人看不饱、尝不透的色深味浓和深度迷恋的另辟蹊径之路,因而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与此同时,郁达夫又在行文中,有意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使衰老的甚至死亡的生命在对秋的歌颂和希望中,激荡出深沉的故都之恋和爱国之思,悄然无声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与追求。细读《故都的秋》会发现,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也是有诗意的。这样的诗意着墨在“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同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也是清的、静的,这样的“清”和“静”表现在“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疏疏落落的秋草”“扫街后尘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细纹,潜意识觉得有点落寞”“秋蝉衰弱的残声”“一阵凉风便利索地下起来的雨”,无一不诠释着郁达夫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悲凉”。细细品读,仿佛这些凄凉的秋景,都显露着不与世争、独处角落的颓废感。但在郁达夫的心里,他却用这些呈现着颓废之气的树叶、秋风、秋雨、秋蝉、牵牛花、槐树,勾勒出了一个能让他在“颓废”中感觉唯美、感觉心静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乐园。于是,这么多秋天里才会出现的“小风景”和“自然之物”,便成了让他觉得生活有滋味、时光有迹可循的“电影”和图像,让他在大胆的想象和真实的场景中,看到了自然悠然立世,看到了风雨飘摇的故都终将冲破黑暗的明天。他便又觉得悲凉,是能给人以心灵慰藉,以精神欢愉的“唯美手笔”,以面对战争充满反抗的“悲壮之秋”,所摹绘出的乡野秋日风光图,最终唤醒了他值得回味的过往和对唯美自然、清静心灵的衷情与热爱。如此,看似展现出颓废和腐败之气的景物,恰好表现出郁达夫内心对故都的秋的静谧、清雅和唯美诗意的热烈追寻,看似矛盾,实则是巧妙的对比 ;看似矛盾,实则是摹绘中的抒情。

心有情系唯相思,也把故乡作异乡。虽然承受着特殊革命时期的黑暗和压迫,但郁达夫对“美”的感知却是发自内心的。因为生长于杏花烟雨的江南之地,郁达夫的审美标准是谦和的、温柔的、安静且朴素的。于是,在对色彩的审美上,他极其喜欢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的“水墨江南韵味”。在郁达夫看来,“淡”即是“雅”,是美到骨子里、骨血里的颜色,所以他在北方回想南方的秋天时,想起的不是火红的木棉花、鲜艳的紫薇花,而是陶然亭那因淡雅而显别致的芦花,因淡雅而显淡泊的柳影,是雅到极致的月夜,是那古代文人骚客们为之驻足而沉醉静心的钟声。穿透时光和历史的“古典”之味和“典雅”之气,刻画出郁达夫心中最悲凉、最诗意又最唯美的故都的秋,将一代文学家外在和心灵特有的“雅致”“古典”“淡泊”“质朴”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美寻美的启迪,给读者以美悟美的享受。




版权所有: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